问:西藏阿里地区特色的地方在哪里?
答:凝古厚重的民俗
阿里与毗邻的尼泊尔、印度和克什米尔的西北部地区分居喜马拉雅中段的南北麓,平均海拨4500米,总面积34.5平方公里,是青藏高原的最西端点。就其生存的综合条件来说,是人类的生理极限所能达到的最高点。因而阿里继北极、南极之后,又被称为“地球第三极”。
高处不胜寒、人情更温暖。阿里人总是以他们独有的雪域情怀笑迎外界来客。流传至今的“玄”舞是展示西藏服饰特色的绝佳方式。敬让一杯醇香的青稞酒、酥油茶、浓凝的酸奶,献上洁白的哈达,洒给来人的是大自然和人之初的豁达、胸纳千壑百川的襟怀,似蓝天白去般的素暖洁爱。
阿里的苯教信仰
藏地最早的宗教。作为一种早期高原先民的信仰观,形成年代久远,以崇拜自然对象为主的原始宗教形式。“苯”是指人对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朦胧的认识总和,其核心内容包括“鬼神、精灵、魂魄、命数、运道”等,并通过苯教巫师以占卜、祈祷、幻术及各种特殊仪轨加以表现,在早期的献祭中,还有以活人为祭品的仪轨。
苯教兴盛于象雄,得地利之便,兼容包收了来自南亚、中亚的宗教思想,其神话的固定模式,神界与魔界对立,神最终战胜魔,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,苯教在高原上居统治地位。公元10世纪左右,出于统治者编向佛教,苯教“败落”。但它并未就此退出雪域,其寺庙散布于高原的各个角落,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鬼神及众多精灵,仍被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朝拜。
苯教活佛——丹增旺扎
丹增旺扎是一位苯教活佛,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藏医
发源于西藏阿里地区的原始宗教——苯教,随着藏传佛教的弘扬发展,其势力不似当年,在阿里只剩下最后一座寺庙——古如江寺,丹增旺扎就是该寺的寺主。在阿里地区,他可以称为最后一位苯教活佛了。这位在阿里地区名气很大的苯教活佛,现又担任地区佛教协会会长职务。为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苯教,丹增旺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了《苯教源流》等极有学术价值的藏文专著。他每年还用更多的时间推动发展阿里地区医药卫生事业和藏医研究。他主持创建了阿里地区藏医院并担任院长;为了给缺医少药的阿里培养自己的医务人员,他放弃了调到拉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工作的机会,创办了冈底斯山藏医学校,并担任校长。他还将自己平时节省的工资、平日看病的收入和信教群众供奉的布施,以及享受的国家政府津贴等积蓄共100多万元人民币,无偿捐给了阿里地区卫生教育事业、灾区以及贫困百姓。而他平日生活却极其清苦,他说:“国家和群众给我的,我要全部还给国家和群众。”
藏医书和藏药
丹增旺扎活佛的住处在狮泉河镇是比较特殊的,远看好似一座寺庙,屋顶是法轮和鹿,这里不仅是住所还是经堂,同时又是药房。这位77岁的慈祥老人身材硕高,清瘦,由于年长和长年打坐的缘故,后背稍有点驼,但他耳不聋、眼不花,精力旺盛,他话不多,靠摸、问、看、闻诊断。病人不管来自何方,看病时给钱不给钱,他都一视同仁,诊病、开方,还亲自配药。没有病人时,他手持念珠闭目诵经,或者研究医书,有时,他还为生活困难的远道登门求医的群众提供食宿。他每年冬季都要回到距狮泉河275公里大山里的古如江寺。丹增旺扎活佛是藏北巴青县人,5岁出家,16岁获格西学位,23岁学习藏医,由于自身的刻苦,在宗教、历史、藏语法、天文历算和藏医等方面造诣很深。如今,他在阿里地区培养的200多名年轻藏医已经可以独立行医了,他主持创建的冈底斯山藏医学校于1984年10月10日开学,招收了来自西藏自治区各地农牧民子女40多人,学校承担了他们的全部生活和学习费用。为了抢救阿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,在他的提议下,组建了阿里地区政协资料室,编写了《阿里历史宝典》、《藏医学》、《神山圣湖介绍》等书,同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地区修复佛寺75座。由于丹增旺扎为人谦和,知识渊博,加之又是最有影响力的西藏本教活佛之一,所以他在阿里地区威信很高,人们都亲切地称他“绵格龙”,意为比丘长者。他现任中国佛协理事、西藏自治区政协委员、西藏佛协常务理事、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、阿里地区佛协会会长、阿里地区藏医院院长、冈底斯山医学校校长等职。